贫血的预防与治疗
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 高雁婷
一、什么是贫血?
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(Hb)、红细胞计数(RRC)和(或)红细胞比容(HCT)低于正常最低值的一种病理状态。其中妇女的贫血发病率为64.4%。
在中国海平面地区,成年男性Hb<120g/L,成年女性(非妊娠)Hb<110g/L,孕妇Hb<100g/L就有贫血。
按血红蛋白浓度分类
二、贫血有哪些表现?
一般表现:皮肤粘膜苍白、皮肤干燥、毛发干枯、反甲、乏力、头昏、耳鸣、呼吸加快、心悸、气促、食欲不振、月经失调、末梢神经炎、活动耐力下降等。
实验检查:不同贫血外周血象、骨髓象、网织红细胞计数、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有不同改变。
三、常见贫血类型有哪些?
1、生理性贫血
2、病理性贫血
1)缺铁性贫血
2)再生障碍性贫血
3)巨幼细胞性贫血
4)溶血性贫血
5)出血性贫血
四、生理性贫血有哪些?
1、婴幼儿—
由于婴儿从母体中带来的铁用尽以致出现贫血,胎儿最后三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。血红蛋白100-110g/L,一般不需治疗,等到婴儿满百天后,机体内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,骨髓造血功能逐渐恢复,红细胞数和血色素又缓慢增加,至6个月时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内。生长过快婴幼儿生发肓快,铁的生理需要量也增加,足月儿刚长至1周时,体重已增至初生时的3倍,血循坏吸携力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。由于生长发肓过快,血深量增加,铁的需要量也增加。
2、妊娠妇女—
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,孕妇体内的血液总量也逐渐增多,血浆的增量要多于红细胞,所以血液相对地稀释了,就形成了贫血。
3、老年人—
因造血容量减少所致的贫血。亦可由多种原因引起,主要有慢性病贫血、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3种。
五、病理性贫血1——缺铁性贫血
1、定义: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,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
2、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?
1)铁需要量增加,但摄入不足: 妊娠后期需铁3-7mg/d,哺乳期需额外增加0.5-1mg/d;青少年挑食、偏食导致铁摄入不足 ;
2)铁的吸收不良:胃大部切除,萎缩性胃炎,长期不明原因腹泻、慢性肠炎、服用制酸剂及H2受体拮抗剂等;
3)铁丢失过多: 慢性失血--如消化性溃疡、肠息肉、肠道肿瘤、月经过多、钩虫病、痔疮出血等,PNH亦可因大量血红蛋白尿而致缺铁。
4)其它:HP可能与IDA相关。
3、缺铁性贫血有哪些表现?
1)临床表现
*引起缺铁原发病的表现
*贫血共有的表现
*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
▲组织缺铁表现:如舌炎、毛发干枯、指甲条纹隆起,严重呈 “匙状甲”。
▲精神行为表现: 如易激动、注意力不集中,异食癖等(组织细胞内含铁酶及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)。
2)实验室检查
*血清铁、血清铁蛋白减少
*红细胞为小细胞低色素性
*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
4、缺铁性贫血的治疗?
1)病因治疗
病因治疗是根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,包括纠正不良饮食习惯,积极治疗原发病:消化道疾病、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、肿瘤、痔疮治疗等,HP(+)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。
2)补充铁剂
*提供含铁丰富的食物:肉类、蛋类、鱼类、多种海产品(如海带、紫菜),动物肝、血,豆制品、蘑菇、黑木耳及多种新鲜果蔬。
*口服铁剂:从小剂量开始,逐渐增量。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、琥珀酸亚铁、维铁控释片、富马酸亚铁等。网织红细胞上升为铁剂治疗有效指标。(1周后网织红开始上升,10天左右渐达高峰,2周左右血红蛋白开始升高,约1-2个月恢复正常)。
*肌肉注射铁剂:用于不能耐受口服铁剂、急于纠正贫血。注射铁剂前应计算补充铁剂总量,常用右旋糖酐铁。
*静脉注射铁剂:蔗糖铁等。
3)铁剂治疗时的注意事项?
*避免空腹服药,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;同时可服用维生素C或果汁,有利于铁的吸收。
*避免与含钙类食品(如豆腐)和高磷酸盐食品(如牛奶)等合用,以免络合而生成沉淀,影响铁的吸收。
*口服铁剂期间,不要喝浓茶或咖啡,以免生成不溶性的铁质沉淀,而妨碍铁的吸收。
*四环素族抗生素能与铁剂生成不溶性络合物,不利于铁的吸收,故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。若两者必须同时使用,应间隔3小时以上。
5、食疗方
1)瘦肉苡米粥:取瘦肉200g,切为细末,与苡米同煮为粥,每日食用,连续4周;
2)小米肉松粥:取小米200g,煮粥,食用时加入肉松,每日食用,连续4周;
3)盐水肝:去鲜肝(猪/牛/羊)500g,盐水煮熟食用,每日150~200g,连食1月;
4)食用菜肴:适当食用菠菜,胡萝卜,蛋类,瘦肉类等菜肴。
六、病理性贫血2—— 再生障碍性贫血
再生障碍性贫血(简称再障),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(或)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类贫血。外周血液中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三系均明显减少。
按病程及表现分为急性再障、慢性再障。
1、 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因?
1)化学因素:已知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药物(抗癌药、氯霉素、磺胺药、苯巴比妥、抗癫痫药、吲哚美辛、异烟肼等,氯霉素最多见)和化学物质(苯及其衍生物、油漆、塑料、染料、杀虫剂等)。
2)物理因素:各种电离辐射。
3)病毒感染:风疹病毒、流感病毒、肝炎病毒及各种严重感染。
4)遗传因素: 部分病人对氯霉素易感,某些具HLA-II型抗原的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较好。
5)其它:少数PNH、SLE、MDS、慢性肾衰竭等可演变为再障。
2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表现?
1)临床表现:进行性贫血;感染;出血
2)实验室检查:
*血象:全血细胞减少,红细胞计数、白细胞计数、血小板计数、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,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。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。
*骨髓象:确诊再障的主要依据。肉眼见较多脂肪滴。SAA增生低下或极度低下,粒、红细胞均明显减少,常无巨核细胞;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多。NSAA骨髓增生减低或呈灶性增生,三系均有不同程度减少,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。
3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?
1)进行性贫血、出血和感染,无肝、脾、淋巴结肿大
2)血象三系减少,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多
3)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低下或绝对低下
4)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均匀性减少
5)排除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
4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?
1)去除病因:嘱患者不再接触有害物。
2)支持及对症治疗:适当休息,输血、止血,预防和控制感染。
3)免疫抑制剂:急性再障常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(ATG)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(ALG),抑制T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反应;可使用环孢素,选择性作用于异常T淋巴细胞,解除骨髓抑制;糖皮质激素可与ATG和ALG合用,减轻其不良反应。
4)促进骨髓造血:
雄激素(刺激肾脏产生更多的EPO,并直接作用于骨髓,促进RBC生成,长期应用还可促进粒细胞、巨核细胞系统的增生)是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;
造血细胞因子(单用无效,多在免疫抑制时或之后应用,促进骨髓恢复)主要用于重型再障;
造血干细胞移植(骨髓移植、脐血输注、胎肝细胞输注)是治疗重型再障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之一。
5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?
1)急性再障约30%~50%的患者在数月至1年内死亡,主要死因:颅内出血、严重感染、败血症。
2)慢性再障经积极治疗约80%的患者病情可缓解,但少数治疗不及时或疗效欠佳,迁延不愈,甚至转变为重型再障。
6、食疗方
1)黄芪鸡汁粥:母鸡一只,黄芪15g,粳米100g,母鸡取浓汁,黄芪煎汁,入粳米煮粥,早晚食;
2)鹿茸鸡肉汤:鹿茸1~2g,鸡肉汤300ml,将鹿茸粉放入鸡汤内,1次服完;
3)羊脊粥:羊脊骨1具,肉苁蓉30g,菟丝子3g,大米若干,羊脊、苁蓉、菟丝子共煮4h,取汤煮粥,分服;
4)再障食疗法:牛骨髓250g,冬虫夏草30g,生山药250g, 胎盘粉30g,蜂蜜250g,共捣匀,瓷罐装,隔水炖30min,每次2匙,每天两次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