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救助管理办法-申请条件ITP病人常见问题招贤纳士
ITP家园网店爱心义卖我要捐款警惕药托-黑名单
查看: 3955|回复: 8

[时尚篇] 女人节,话艾灸

  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12-6-18 21:57:4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河南郑州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病友,享用更多功能,轻松向专家咨询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×
本帖最后由 李昆耀 于 2012-6-18 22:15 编辑

据医书记载,大家所熟知的端午节又名“女人节”,每年的端午,女性都要去采摘艾草并用煮艾草的汤泡澡,既可延年益寿又可美容养颜。 可以说,女人与艾草天生是一对。  
  同时,端午是艾草声场最茂盛,药性最强烈的时候。这个时候采摘下的新鲜艾草具有极强的功效,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年来以“采艾”为庆祝节日方式的真正原因。
       中医治病四法:砭、针、灸、药。其中,针与灸合称“针灸”。砭:推拿按摩、拔罐、刮痧、放血等疗法;针:针刺;灸:主要指艾灸;(针与灸又通常合称“针灸”);药:就是大家熟悉的中药。
      在古代,人生了病,首先使用砭针灸,万不得已才用药,因为是药三分毒嘛。《《黄帝内经》》160多篇,有80多篇在讲针灸,近80篇在讲中医治病及养生的原则,真正谈到如何使用中药的只有2篇。古人治病之态度由此可窥一斑。但后来,随着历史的发展,中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,其中首要原因是商业利益的驱使、其次是中药与其它三法相比相对方便。现在的很多中医已经不是中医,成了西医化的中医。古时的中医必须精通砭针灸药治病四法,华佗、扁鹊、张仲景、孙思邈、李东垣、黄元御、等历史著名中医大家,都是如此。
      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"艾叶苦辛,生温,熟热,纯阳之性,能回垂绝之阳, 通十二经,走三阴,理气血,逐寒湿,暖子宫,……以之灸火,能透诸经而除百病"。这就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, 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;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,醒脑安神,通经活络。艾叶能宣理气血,温中逐冷,除湿开郁,生肌安胎,利阴气,暖子宫,杀蛔虫,灸百病,能通十二经气血,能回垂绝之元阳。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,行经腹痛,崩漏带下。外用能灸治百病,强壮元阳,温通经脉,驱风散寒,舒筋活络,回阳救逆。
       艾叶用于灸法非常安全可靠,艾灸法比药物内服治病的范围更广,更方便,但是没有药物服用不当给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。灸法也和针法一样,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,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。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,有其共同之处,两者往往结合使用。但是灸法的功效有其独到之处,不能以针代灸。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就单用灸法治病,古代我国和日本还有专门的灸师,与针师并列。古人云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。灸法虚寒者能补,郁结者能散,有病者能治,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。而且对于畏具针者,尚可避免针刺的痛苦及可能引起的感染。
      艾用于灸法,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,灸法的好处,没有亲身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。灸法,是中医中最上乘的治疗保健方法,是人类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的体系,艾灸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,经久不消,使人发生畅快之感。若以普通火热,则只觉表层灼痛,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。清代吴亦鼎在《神灸经论》上说:‘夫灸取于火,以火性热而至速,体柔而用刚,能消阴翳,走而不守,善入脏腑。取艾之辛香为炷,能通十二经,入三阴,理气血,以治百病,效如反掌。’可见灸法效力之大。明代龚居中在《痰火点雪》中说:‘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,凡虚实寒热,轻重远近,无往不宜。’可见灸法治病之广。
      20世纪20--30年代,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泛滥,国内传染病大规模流行,人平均寿命仅30岁。据明治19年“卫生局年报”载,当年死亡人数为18万,传染病肺结核死亡首屈一指。由于传统医学汉医几乎被消灭,日本西医束手无策。这时一个叫原志免太郎撰文公布出他的发现:独简单的灸法有治疗的特效。犹如被注入兴奋剂的政府近卫首相立马接受并鼓励其推广,于是从阵地、工厂到学校掀起了国民三里灸运动。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,日本得结核病的士兵已经很少。在日本,灸疗法为一种主流医疗保健手段,有很多专门从事灸法治病保健的人,并有很多日本人写的灸疗著作被翻译传入中国。可叹的是,在灸疗的发源地中国,中医界普遍只见汤药针刺治病,而对艾灸这种既保健又治病的技术却极少有人重视。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6-18 22:05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河南郑州
本帖最后由 李昆耀 于 2012-7-9 11:23 编辑

      艾,号称百草之王。艾的药用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孟子曾说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。”意思是患了7年的慢性病,用三年陈艾就可治好。
      艾,又名冰台、艾蒿、医草、灸草、蕲艾、家艾、甜艾、草蓬、艾蓬、香艾、阿及艾等。它味苦、性辛温,宜入肝、脾和肾,具有温经止血、祛寒止痛的功效。把艾叶阴干揉成艾绒制成艾条,是针灸治病的主要药品。
      另据史料记载:唐朝的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,活到140多岁。民间亦有俗语“若要安,三里常不干”的说法,就是说常灸足三里穴确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,减少疾病的发生。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: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,连灸8日,月月如此,肯定会保证健康。如此说来,足见孙思邈使用艾的方法流传之广。
      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,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。50万年以前,北京猿人开始使用火,祖先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使用火的过程中,发生灼伤,结果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除,于是主动用火烧灼以治疗更多的病痛。这便是灸的起源。
  灸法有文字记载,最早见于《左传》。《庄子、盗跖篇》有“七年之病、求三年之艾”之说。最早的灸法专著出自汉代的曹操之子曹翕,著《曹氏灸方》七卷。唐代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提倡针和灸并用;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,唐太署中有灸师和针师的区别。宋代的西方子对灸学研究更是炉火纯青,著有《明堂久经》和《备急灸法》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曾有35处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,“艾灸用之则透诸经,而治百种病邪,其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大矣”。清代吴亦鼎有专著《神灸经论》;雷丰的专著《灸法秘传》,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更上一层楼。1762年日本后藤省专论灸法《仲介》有“旅行灸三里,健步行如飞”而备加推崇。至今,日本人视灸足三里为养生长寿之道。
       艾灸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,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,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,通常针、灸并用,故称为针灸。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,但现代人说针灸,多数时候仅指针疗,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。       我们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,其实并不是这样。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,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,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。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,所谓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”,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。
  由于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剂对人畜无害,气味芬芳,又能达到消毒杀菌、除害防病的目的,所以民间至今一直在使用。

扶阳固脱
 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,得其所则人寿,失其所则人夭,故阳病则阴盛,阴盛则为寒、为厥,或元气虚陷,脉微欲脱,当此之时,正如《素问·厥论》所云:“阳气衰于下,则为寒厥”。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,阳气不通于手足,则手足逆冷。凡大病危疾,阳气衰微,阴阳离决等症,用大炷重灸,能祛除阴寒,回阳救脱。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。宋代《针灸资生经》也提到:“凡溺死,一宿尚可救,解死人衣,灸脐中即活”。《伤寒论》指出:“少阴病吐利,手足逆冷……脉不至者,灸少阴七壮”。“下利,手足厥冷,烦躁,灸厥阴,无脉者,灸之”。说明凡出现呕吐、下利、手足厥冷,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,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、神阙等穴,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,再加上火本属阳,两阳相得,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,回阳救逆,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,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、急性腹痛吐泻、痢疾等急症的急救。

升阳举陷
 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,气虚下陷,出现脱肛、阴挺、久泄久痢、崩漏、滑胎等,《灵枢·经脉》篇云:“陷下则灸之”,故气虚下陷,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。关于陷下一症,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“陷下者,皮毛不任风寒”,“天地间无他,唯阴阳二者而已,阳在外在上,阴在内在下,今言下陷者,阳气陷入阴气之中,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,脉证俱见在外者,则灸之”。因此,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,升阳举陷,安胎固经等作用,对卫阳不固、腠理疏松者,亦有效果。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。如脱肛、阴挺、久泄等病,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,以“推而上之”,又如《类经图翼》云:“洞泄寒中脱肛者,灸水分百壮”。总之,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。

温经散寒
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,气行则血行,气止则血止,血气在经脉中流行,完全是由于“气”的推送。各种原因,如“寒则气收,热则气疾”等,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,变生百病。而气温则血滑,气寒则血涩,也就是说,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,遇寒则凝的特点。所以朱丹溪说:“血见热则行,见寒则凝”。因此,凡是一切气血凝涩,没有热象的疾病,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篇中说:“脉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调,弗能取之”。《灵枢·禁服》亦云:“陷下者,脉血结于中,血寒,故宜灸之”。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,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。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,可以温经散寒,加强机体气血运行,达到临床治疗目的。

行气通络
 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,内联脏腑,外布体表肌肉、骨骼等组织。正常的机体,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,循序运行,如果由于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等外因的侵袭,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,经络受阻,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,此时,灸治一定的穴位,可以起到调和气血,疏通经络,平衡机能的作用
  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6-18 22:30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河南郑州
本帖最后由 李昆耀 于 2012-6-18 22:55 编辑

上面是整理转帖的 ,下面是我原创
我有一位亲戚,老寒腿多年,每逢阴天下雨及冬季便会疼痛难忍、平时腿和膝关节也非常怕风怕冷,后来在三伏天用干艾叶装入布袋紧紧包在腿上,大汗之后,晒干再次包裹,连续七天。从此之后再未腿痛,五年过去了,依旧很好。有缘人可以一试。
      受此启发,我前几天也专门托人帮我收割一些艾叶,准备过几天回老家,将艾叶做成衣服或被子穿在身上,连续几天,排排体内寒湿之气。(前几天用仪器测量,十几个人中只有2个人体内风湿指数未超标,我刚好正常。我们两个之所以正常,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艾灸。他每天艾灸,2个月体质提升很多还减肥了十几斤,而我比较偷懒,只是偶尔艾灸)
端午正是收获艾的最佳时节,寒湿为百病之源,而艾叶是寒湿的克星。
     据报道,一80多岁老人患itp,先是西医治疗加重,后改用中药效果不明显,最后用直接灸仅仅一个月,血小板从个位数提升至百位数,连续3月,治愈。
     中医自古提倡在立秋前后艾灸关元,并认为是一年之中长寿灸的最关键时期。古人在立秋前后七天,但他们用的是直接灸,现在人多采用温和灸,所以建议在立秋前后15天施灸关元。
     婴儿出生75天后到16岁,艾灸身柱穴、神阙穴,基本上很少生病,若想长得高大加上大杼穴。十七八岁到22岁,灸风门,预防感冒、肺结核等呼吸系统;23岁开始艾灸三阴交,预防生殖系统疾病;30岁以后艾灸足三里;四十岁以后艾灸关元、足三里;五十岁加灸曲池,以预防老花眼、高血压等疾病(足三里、关元、曲池)。。。这是中医终身长寿灸,加上中脘更好。
未完,有时间再续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6-18 23:01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河南郑州
本帖最后由 李昆耀 于 2012-6-18 23:11 编辑

继续转帖   灸能散寒,又能清热   
      有一些医家提出阴虚内热、热证禁灸的问题,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。
        圣济总录》指出:“若夫阳病灸之,则为大逆”;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。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。
        在古代文献中亦有“热可用灸”的记载,灸法治疗痈疽,就首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。唐代《备急千金要方》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,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,如载:“小肠热满,灸阴都,随年壮”,又如“肠痈屈两肘,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,则下脓血,即差”。“消渴,口干不可忍者,灸小肠俞百壮,横三间寸灸之”。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“从治”之意;《医学入门》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:“热者灸之,引郁热之气外发,火就燥之义也”。《医宗金鉴·痈疽灸法篇》指出:“痈疽初起七日内,开结拔毒灸最宜,不痛灸至痛方止,疮痛灸至不痛时”。带状疱疹艾灸效果非常好,通常以两次治愈。
      总之,灸法能以热引热,使热外出。灸能散寒,又能清热,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。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,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12-6-19 08:29:41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江苏徐州
我五心烦热,肝火也比较旺,是不是不能艾灸?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12-6-19 09:13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江苏连云港
在万家灯火上面,我也看到艾草的作用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12-6-19 09:50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上海浦东新区

我手上最近长了湿疹,小水泡,痒,能直接灸么?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2-7-9 11:18:32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河南郑州
franceshu 发表于 2012-6-19 09:50
我手上最近长了湿疹,小水泡,痒,能直接灸么?

湿疹,主要是脾虚,诸湿满肿皆属于脾,健脾祛湿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18-1-29 10:30
  • 签到天数: 4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发表于 2017-8-27 19:33:56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北京
    艾灸和针灸我还是比较相信的,曾经通过艾灸治疗痛经挺管用。等过一段我血小板不太低了我试试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QQ|提示: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.病友,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,请谨慎参阅,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.|版权及免责声明|手机版|小黑屋|联系我们|ITP家园血小板病友之家 ( 京ICP备11014792号-3

    GMT+8, 2024-12-22 13:02 , Processed in 0.055209 second(s), 27 queries 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